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文化无形资产评估服务文创产业升级

[日期:2017-03-25]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罡   阅读:17349次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年GDP为74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671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96236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21亿元,增长7.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继续上升,表明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转型升级已到了关键阶段。而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是一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然选择。那么,文创产业如何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动力呢?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从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到中国现实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实践,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具备的潜力和特点都让我们看到了其积极影响,社科院欧洲所经济研究室博士李罡就具体实践得出的数据信息分析得出了结论,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新动力。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世界共识

  从世界经济发展轨迹来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一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然选择,是一国进入后工业社会的重要标志。这已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所证明。

  20世纪90年代,在制造业发展面临危机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制定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着力点,并成功地实现了拉动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的目标。现在文化创意产业无疑已成为英国的支柱性产业,其增加值在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8.2%,创意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11%,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超过15万个,创意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约占英国就业人口总数的8%。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产业融合性强、附加值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对于促进消费、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就业、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产业升级、宏观经济增长、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制造业大国德国也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在德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纵向来看,从2009年到2012年的四年间,德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涨趋势。2012年,德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36亿欧元,占当年GDP总值的2.31%,增加值总额比2009年增加55亿欧元,增幅接近10%。横向来看,虽然德国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没有超过金融服务业、机械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等优势产业,但已经超越化学工业、能源供应等传统产业。德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就业方面。2012年,德国文化产业部门的大小企业共有24.6万家,就业总人数超过100万,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超过3%。

  发挥文创产业辐射力,带动关联产业升级

  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根据该规划,中国将着力推进包括文化创意和设计、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广告、动漫等行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动力。

  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房地产和诸多传统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增速下滑,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产业融合性高、需求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等优势,符合新常态下“保增长、扩内需、促就业”目标。在此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由2010年的11052亿元增长到27235亿元,占GDP的比重也从2.75%上升到3.82%。从增长率来看,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为11%,高于宏观经济增长水平。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符合当时中国商品供给不足、工业化水平不高、劳动力成本低的经济现实,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建立和完善工业体系,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这种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过度投资导致一些部门产能严重过剩,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失衡问题严重;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大规模的投资导致政府债务比重持续攀升;过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使得中国经济容易遭受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冲击。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契合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能够有效克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投入要素是精神成果和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低,具有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绿色低碳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有很强的融合性、渗透性和辐射力,有助于带动关联产业的升级发展。

  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参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趋势。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动消费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中国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就是要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量,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升级。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万户居民家庭开展的抽样调查,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9.6%(不考虑价格变动因素),其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16.4%,远高于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2011至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平均增长率在12%以上。随着中国人均GDP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在文化创意产品带动下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将进一步升级。

  文化无形资产评估服务文创产业升级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市场,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2016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院发布题为《文化贸易全球化:文化消费的转变——2004—2013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的文化贸易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超过600亿美元,占世界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28.2%,出口额比排名第二的美国(279亿美元)高出一倍多,成为全球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中国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出口大国,也是文化产品的需求大国和进口大国。2013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口总额为58.4亿美元,占世界文化产品进口贸易总额的3.5%。(见表1)中国文化产品消费市场的旺盛需求和巨大潜力为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带来了商机。

  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已经接近3亿人,预计在未来十年内还将翻番。中等收入人群收入水平高、受教育程度高、文化生活丰富,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主力。据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报告,中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人民币,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为1万亿元人民币,存在3.7万亿元人民币的需求缺口。在巨大需求的带动和一些列政策的支持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将为中外文化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无论从全球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还是从中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来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一个必然选择,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多种措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为此,中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首先,吸引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成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创意人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是要培育创意企业家和专门人才,为创意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为知识溢出提供广阔的平台。

  再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文化创作者个人的创意成果和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收入。一方面加大对知识产权侵犯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培育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为知识产权、品牌价值和创意成果等提供便捷、高效、权威的评估和交易服务。

  第四,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体系,解决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文化创意企业可供抵押的实物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等问题使得融资问题成为文化创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第五,技术创新是提升创意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源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要大力推动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的技术创新,推动互联网+文化商业模式的发展。

联系我们
联系人:孙女士 电话:0871-63643917
行政部:0871-63644913
官方网站:http://www.zwzxyn.com
地址:昆明市盘龙区王旗营77号金领地·国际商务11楼东区